朱雄英的脸上露出了由衷的赞许,
“你们的用心,孤都看在眼里。这几份章程,你们即刻誊抄一份,直接交给陛下过目,就说是孤的意思,陛下那里,自有决断。你们二人,劳苦功高,孤也绝不会亏待你们。”
朱雄英闻言,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。
他看着眼前这两位日后史书上赫赫有名的建文帝肱骨之臣,如今正全心全意地为自己效力,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感慨。
人才难得,既然他们有能力,又对自己忠心耿耿,自然要予以重用,让他们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发光发热。
他略作思忖,缓缓开口道:
“齐泰,你如今是詹事府丞,辅佐孤处理东宫事务,勤勉有加。孤意,擢你为左春坊大学士,兼领詹事府丞之职,日后东宫的文书章奏,皆由你总揽。方孝孺,你身为孤的伴读,学识渊博,见解独到,于孤裨益良多。孤擢你为翰林院侍讲学士,仍于文华殿行走,为孤讲解经义,参赞政事。”
詹事府丞只是正四品,而左春坊大学士虽同在东宫,却是正三品的大员,更是太子真正的核心幕僚。
翰林院侍讲学士则是从五品,看似品级不高,却是清贵无比的近臣,是未来入阁拜相的预备役。
这番提拔,不可谓不重!
齐泰和方孝孺闻言,皆是浑身一震,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惊喜与激动。
他们本以为能得到一些赏赐便已是皇恩浩荡,却不想殿下竟直接为他们请封了如此重要的官职。
这不仅是官位的提升,更是代表着皇太孙殿下已将他们视作真正的心腹!
两人对视一眼,立刻拜倒在地,声音都带着一丝颤抖:
“臣,叩谢殿下天恩!臣等必将肝脑涂地,万死不辞,以报殿下知遇之恩!”
“起来吧。”
朱雄英虚扶一把,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,
“这是你们应得的。孤给你们的官职,还要皇爷爷点头才算数。你们现在就带着那几份章程,去一趟乾清宫,亲自向皇爷爷禀报。他老人家看到你们的才干,自然会同意。”
“臣等遵命!”
两人再次叩首,恭敬地接过文牍,小心翼翼地捧在怀中,正准备退下。
“等一下。”
朱雄英忽然又叫住了他们。
两人连忙停住脚步,躬身候命。
只见朱雄英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,仿佛穿透了书房的墙壁,望向了遥远的边疆。
“除了这三件事,孤这里还有一件更重要、也更棘手的事情,需要你们提前去准备。”
朱雄英的声音低沉了几分,
“我大明立国至今,倚仗卫所制度,北逐蒙元,威加四海。然承平日久,卫所之弊病,亦日渐显现。军户逃亡、将官侵占屯田、兵士沦为私役、军备废弛,种种问题,不胜枚举。长此以往,国之柱石,恐成沙塔。孤要你们,即日起,暗中搜集整理有关我大明军队制度,尤其是卫所制度存在的所有问题。不论大小,不论远近,务必详尽。此事干系重大,切记,要万分隐秘。”
齐泰和方孝孺闻言,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!
改制!
皇太孙殿下这是准备对大明的根本军事制度动手了!
他们瞬间明白了这件事的分量。
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,而是要动摇国本的惊天之举。其中的凶险与阻力,简直难以想象。
但与此同时,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豪情也在他们胸中激荡。能够参与到如此波澜壮阔的变革之中,是何等的荣幸!
这也意味着,皇太孙殿下对他们的信任,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两人再次对视,眼神中充满了震撼与决然,齐齐躬身,声音铿锵有力:
“臣等,谨遵殿下谕令!”
齐泰与方孝孺怀揣着激动与沉重交织的心情,离开了东宫,径直往乾清宫而去。
一路上,两人几乎没有言语,脑海中反复回响着朱雄英最后那番话。
改革军制,这四个字如山岳般压在心头。
抵达乾清宫,通报之后,他们很快便见到了正在批阅奏折的洪武皇帝朱元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