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听到这番话后,立刻沉默了下来。
大明朝的祖训重要,还是江山社稷重要?
这个问题。
难道非要二选一吗?
如果真的让他选择一个的话,他是没办法选择的,因为在他朱元璋眼中,《皇明祖训》就是制度化的他朱元璋本人,这相当于,后世的儿孙们,利用他这一生治国的经验,继续治理国家。
“两个,咱都选。”朱元璋淡声道。
朱雄英心中不知道该怎么说是好,其实祖训这东西,某种意义上确实有用。
也是皇爷爷朱元璋,认真钻研出来的。
这就源自于,皇爷爷朱元璋的出身了,朱元璋出身卑微,历经磨难,从底层一步步夺取天下,这导致皇爷爷朱元璋深信他的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因为他洞察了历代兴衰的根源,掌握了治理天下的唯一真理。
皇爷爷朱元璋,是个很操心的人,他担心后代子孙不够贤明,会被官僚蒙蔽,会偏离正确的道路,因此,他将自己一生的治国经验、策略、禁忌甚至具体的操作细则,全部写入《皇明祖训》。
在这本手册里,他事无巨细地规定了从皇帝行为准则、后宫管理、外交策略,到亲王待遇、官员觐见礼仪等一切事务。他相信,只要后代严格照章执行,就能避免所有已知的政治风险,大明江山就能永固。
因此,在朱元璋看来,遵守《祖训》就是遵守他本人的最高意志,而他的最高意志的唯一目的就是维护朱家社稷。两者是目的与手段的高度统一。
另外一个原因,就是《祖训》其实也是防范人治风险的祖宗之法,可能是皇爷爷小的时候,出身贫寒,受到官僚压迫,因此皇爷爷朱元璋是一个极其厌恶官员的人,朱元璋对官僚系统极度不信任,他废除丞相制、大兴党狱,都是为了确保皇权不受威胁。
但他也担心后代皇帝会受权臣、后宫、宦官的影响。
这就代表着。
在大明王朝。
皇明祖训,那就是最高法的地位。
《皇明祖训》被赋予了超越后世任何皇帝命令的崇高地位。
甚至,朱元璋特意规定了。
后世有言更祖制者,以奸臣论,置之重典。
这意味着,连后来的皇帝都无权轻易修改《祖训》。
表面上看,确实显得不错,因为皇爷爷朱元璋始终认为,他设计的这套制度是完美无缺的。
任何对《祖训》的更改,都是对这个完美体系的破坏,都会引入不确定性和风险,最终危及社稷。
因此,捍卫《祖训》的纯洁性,就是捍卫社稷本身的安全。
但事情不能这么看。
假设某藩王实力强大,且根据《祖训》中朝无正臣,内有奸逆,必举兵诛讨,以清君侧的条款,起兵造反。
现任皇帝或者其孙子为了社稷安稳,希望下旨剥夺该藩王的权力,但这似乎与《祖训》中赋予藩王清君侧权力的条款相悖。
这不就成了悖论吗?
到了这个时候,又该如何解释?
说白了,最终就算是皇明祖训,有的时候也没有作用,最终的解释权还是在拳头上面,就像朱棣明明是造反,但他的拳头大,那他就是道理,是皇帝。
“皇爷爷,恐怕两个都选择不了。”
朱雄英摇了摇头,面对朱元璋,他一点都没有怕的。
随即,他继续道:
“孙儿不提其他,就提两位王叔,秦王和晋王所做出的诸多恶行,想必皇爷爷也清楚。”
这话一出。
朱元璋脸色顿时变了。
这两个逆子,在封地中都做了什么,他能不清楚吗?
这相当于是,皇室内的耻辱之事。
但他心疼自己的儿子,又不想太过于责罚。
“皇爷爷,我先说我二叔秦王朱慡,其暴虐残忍,虐杀无辜,当地谁不知晓?二叔朱樉为人诟病的罪行,其手段之残忍,令人发指,在当地其滥用私刑,草菅人命,堪称国中之国,割舌、断脚等酷刑皆出自二叔之手,有宫人曾因小事触怒二叔,他竟下令割掉其舌头,并用残酷的刑罚折断其双脚;更过分者,他还进行活埋、裹漆之酷刑,将无辜的男女抓入王府,活埋于后院。甚至将人用生漆全身涂裹,使其窒息而死,以此为乐,更有者被鞭挞致死,对府中的仆役、宫女、宦官动辄施以鞭刑,常有被活活鞭打至死者。”
“且,秦王凌辱士卒,人心尽失,经常无故殴打护卫士兵,甚至下令将孕妇抓到府中,行为极其变态荒唐,导致军心涣散,怨声载道。”
“这是他的恶,但远远不止这些,就封西安后,秦王朱慡奢靡无度,劳民伤财,更是大兴土木,完全不顾民生疾苦,二叔大兴王府工程,在已经极为宏伟的秦王府基础上,不断扩建修饰,征发大量民夫,耗费巨额财力,使得陕西百姓苦不堪言,这还远远没有结束,他更是强索民间财物:为了满足其奢靡的生活,下令在封地内强征各类物资,如兽皮、珍玩等,任何其看上的东西,都会巧取豪夺,加重了百姓的负担。”
“除此之外,秦王僭越不法,挑战皇权,作为藩王,他的许多行为直接触犯了皇爷爷制定的礼法,想必皇爷爷也知道,秦王曾暗中僭用天子服饰仪仗的事情吧?”
朱元璋心中一咯噔。
脸色骤然变了。
轰!
他脸色嫉妒难看,以至于阴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