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本站设为首页
收藏笔趣极速阁

笔趣极速阁

首页 书架
字:
背景色: 关灯 护眼
首页 > 大明:好圣孙,替咱监国! > 第57章 藩王积弊不可不察制度必须彻底改革

第57章 藩王积弊不可不察制度必须彻底改革(1 / 2)

朱元璋不是愚蠢之辈,不然也不可能,打下这大明山河。

对于朱雄英所说的这一切。

其中的各自道理。

很快朱元璋就听明白了。

确实,说的一点也没有错。

若真的按照这样下去的话,大明朝的财政,真的根本无法跟得上藩王们的消耗。

老朱家的子嗣们,真的能把大明朝给活活吃空。

“但,现在制度已经定下了。”

“而且,咱问你一个问题。”

“若藩王制度就此更改了,那么边关谁来镇守?”

“莫非,交给异姓将领?忘了元朝是如何覆灭的?各大将领割据一方,这可是前车之鉴,咱亲眼目睹的。”

朱元璋一脸认真的道。

他倒是并没有因为朱雄英的话而生气,而是在和自己这个最喜欢的孙子讲解一个道理,朱元璋确实知道这些制度有着一定的危害,但有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危害,若是好处大于危害的话,那就证明,这道制度就算不行,也需要采用。

因为他现在需要采用这道制度,来做一些事情。

“咱之所以非要坚持着藩王制度,就是因为看到了元朝军事体系的缺陷,元朝这么说吧,皇室力量缺失太过于严重。”

朱元璋看向朱雄英,他并没有以长辈的身份,驳斥朱雄英的想法,而是在和对方讨论,准备把自己的想法,总结成为经验,灌输到朱雄英的脑海中,这也算是一种,培养继承人的方式。

“咱记得很清楚,且各种军事书籍中也有记载,元朝在地方上并没有分封宗室亲王掌握兵权、镇守要地的制度,元朝的统治依赖于怯薛军,这东西也叫做中央禁军,算是元朝的核心武力,由皇帝直接控制,但主要驻守京城,然后是镇戍军,这种类似于地方驻军,分散全国,但到了元末,其战斗力、组织和忠诚度都已严重下降。”

“剩余的,属于地方豪强武装,咱记得元朝末期的时候,当红巾军起义席卷全国时,元朝正规军不堪一击,中央zhengfu不得不主要依靠和授权地方上的汉人地主豪强,譬如察罕帖木儿、李思齐等自行组织义兵来镇压起义,而这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,中央皇室没有直接掌握的地方强大武力,平叛必须借力于外人。”

“同时也造成了一种现象,非皇室将领的崛起与割据,在镇压红巾军的过程中,一批手握重兵的汉人军阀迅速崛起,成为事实上的地方割据势力,察罕帖木儿与扩廓帖木儿,也就是王保保父子,崛起于河南、山西,组建了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,几乎以一己之力平定了山东、河南的红巾军,收复汴梁,威震天下;李思齐、张良弼等,崛起于陕西、甘肃等地,拥有强大的地方武装。”

说到这里,朱元璋挥了挥手。

令内侍去取来巨大的地图和笔墨。

然后又让内侍离开。

接着,他在地图上,简单的勾画,同时继续道:

“咱这些年来,也总结过元朝末年的一些事情,同时各方割据的军阀,咱也研究过,他们都有很多共同点,最相同的地方就在于,他们皆非蒙古皇室,他们与黄金家族没有血缘关系,其忠诚度源于利益而非宗法;同时兵为将有,军队是他们自己招募、组建的,士兵效忠于将领个人而非元朝皇帝,在这两种情况综合下,导致他们占据地盘,控制着庞大的地盘和资源,形同独立的藩镇。”

“一旦中枢无法控制地方,这些手握权力的军阀势必不听从朝廷命令,他们自己就会内斗起来,这也代表着元朝中央的失控,就是因为皇室太弱的原因,元朝中央不仅未能有效控制这些军阀,反而因其内斗而耗尽了最后的力量,咱可是亲眼目的了皇权与军阀的博弈,元顺帝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本身就不和,各自试图拉拢不同的军阀作为外援,导致中央政令混乱,威信扫地。”

“后来,元朝的自己这些军阀,又开始了混战,这是咱觉得最好笑的,当然对于元朝而言,这也是最大的悲剧,咱朱元璋在南方崛起时,北方的元朝军阀们却在自相残杀,譬如扩廓帖木儿与李思齐、张良弼等军阀为争夺地盘和控制权,爆发了长达数年的混战;元朝中枢根本无法调解,更无法命令他们一致对外,内战频频,外敌涌现,最终使得元朝消耗最后元气,这些内战极大地消耗了原本可用于抵御明朝北伐的元朝军事力量,使得咱能够从容地先剪枝叶,再撼树干,先消灭陈友谅、张士诚等,再北伐元朝。”

说到这里。

朱元璋不禁感慨万千。

他想起了昔日的征伐整个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他太清楚元朝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了。

特别是,最后明朝建立后,当明朝大将军徐达、常遇春率军北伐时,元朝的崩溃,可谓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其依赖军阀的恶果。

各路军阀只顾自身利益,互不救援。明朝军队得以逐个击破。

许多军阀在面临明军时,为保存实力选择不战而逃,甚至直接投降明朝。

元顺帝最终发现,他根本无法指挥这些军阀来保卫大都。

在明军兵临城下时,他所能依赖的几乎只有自己的怯薛军,而这点力量远远不够。

于是他做出了巡幸上都的决定,实则为弃都北逃,退回草原。

“咱,可谓是亲眼目睹了整个元朝灭亡的整个过程,牵扯之前就在眼前,咱作为大明朝的开国之君主,怎么可能不吸取了这一教训?根据咱的研究,元朝之所以灭亡,是因为主弱臣强,中枢孤立无援,没有强大的宗室藩屏作为保障。”

“因此,咱决定反其道而行之,制定了藩王政策,将兵权赋予儿子而非外人,将最重要的边境军事指挥权交给咱的儿子们,以此来构建血缘屏障,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来确保军事力量的忠诚度,天下之大,必建藩屏,上卫国家,下安生民。”

“这般,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异姓军阀割据,用同姓藩王取代可能割据的异姓将领,从根本上杜绝元末那种军阀混战、中央失控的局面,元朝末期正是因为非皇室成员将领手握兵权、割据一方、内斗不休,才导致了中央政权的瘫痪和最终的覆灭,就因为咱看清楚了这一切,也弄清楚了,所以必须要重用自己家的人,大明朝的国策,也因此出现分封藩王,以亲王守边。”

朱雄英,算是听明白朱元璋的意思了。

认为藩王,也就是老朱家的人掌握兵权,这是好事。

“那陛下,为何不提汉朝的七王之乱?”

朱雄英知道老朱是绝对知道汉朝七王之乱这种事情的,但他就是绝口不提,这就摆明了,只看着好处,而不顾威胁。

“西汉时期,汉高祖刘邦的郡国并行制出现问题,汉高祖刘邦在建立西汉后,一方面沿袭秦朝的郡县制,另一方面又分封同姓诸侯王,号称非刘氏而王者,天下共击之,形成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局面。他希望刘氏诸侯能拱卫中央。这几乎和皇爷爷现在的想法完全一样,但同样的是西汉这种藩王制度,也形成了隐患,使得诸侯坐大,尾大不掉诸侯王拥有封地的行政、军事、财政大权,势力迅速膨胀。经过几代发展,诸侯国跨州连郡,连城数十,严重威胁中枢集权。”

“我大明朝的藩王政策,确实和汉朝不同,但藩王们确实手握兵权的,这也就代表着藩王们同样有着谋反的能力,西汉时期汉景帝与晁错的削藩策导致七王之乱,这种乱事出现,汉景帝即位后,御史大夫晁错极力主张削减诸侯王的封地,加强中央集权,此举直接触动了诸侯王的根本利益。”

“以吴王刘濞、楚王刘戊为首,联合赵王、济南王、淄川王、胶西王、胶东王,共七国,以诛晁错,清君侧为名,发动叛乱,汉景帝初期迫于压力诛杀晁错,但藩王并未罢兵,其目标实为帝位。景帝遂决心武力镇压,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,最终周亚夫采取坚壁清野、断敌粮道的策略,仅用三个月便击溃叛军主力。七王皆死,叛乱被迅速平定。”

这可谓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了。

这么说吧,西汉时期的七王之乱,就是一场地方诸侯与中央皇权的公开战争,矛盾明确。

但,他们太弱了。

热门推荐